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沙金特來台,大師開講,一般人多覺得「仰之彌高,望之彌堅」。但學術理論並非只在象牙塔裡有用。沙金特是「理性預期」學派的代表性人物,這個理論很清楚、有效地解釋一般人的經濟行為;政府的政策能不能推得動,和民眾的「理性預期」反應很有關係。近年馬政府很多政策沒辦法令出必行,反而陷在「令出不行」的窘境,不妨向「理性預期」理論好好討教一番。

事例一:最近引起騷動的銀行定存「拆單」潮,起因於健保費打算從定存利息中抽取補充保費。健保局的如意算盤是增加收入,但民眾的因應手段就是「拆單」讓你收不到,且白白讓銀行業者賺了一大筆交易手續費,誰都划不來。

事例二:政府大張旗鼓推動證所稅,公平正義的口號喊到最高點,但不僅造成股市急凍,且政府為讓投資人安心的股市8500點才起徵的「善意」,立刻被市場人士認為築起了8500點的「天險」。日後股價指數只要接近8500點,股民就會卻步;刺激股市活絡的那端落空,公平收稅的這端也落空。

事例三:政府以保護勞工權益為名,欲調漲基本工資,但幾乎所有的實證經驗都顯示,資方如果預期勞工成本上升,一定會想辦法縮減人事費用,弱勢勞工首當其衝會被淘汰,工資上漲政策使這批人未蒙其利先受其害。

以上三個政策實例,鐵證如山,用白話說,就是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。政府政策出手,本來自有一番照顧社會大眾的用意,但民眾以維護自身最大利益為原則,不會乖乖照你政策希望的方向走,反而是由市場上「看不見的手」指引出利之所趨。這就是古典自由主義所謂「理性」的作用。沙金特對此深有心得,故屢屢呼籲政府決策不能太過一廂情願,包括大受歡迎的美國量化寬鬆的政策,未必盡如政策預估地促進投資,反而造成熱錢亂竄,民眾預期心理亦使物價快速上漲,政策得失難以估算。

經濟大師的理論,加上政策失敗的前例,能否讓政府決策過程有所領悟?應向「理性預期」理論請益。

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秀蘭 的頭像
    秀蘭

    秀蘭之天天看正妹

    秀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