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text/林巧玲;photo/鄧明昌】

造境之道

要在藝術這條路堅持下去,才情是必要條件,但沒有熱情就很難堅持下去。蘇一仲的識人慧眼,一下就探出譚行健藏在木訥初印象底下的熱情。譚行健在繪畫這條路上,錯過了所謂英雄出少年的時機,在廣告業界拼搏多時後,才又回頭重拾年少時所執握過的油彩畫筆。然而,這樣的人生曲折,並無損於他日後在繪畫上的持續探索,那份渴求在自己的畫作中創造出新「境」的心,領著他揮灑出別具個人特色的畫作。

譚行健

隨著譚行健的回憶脈絡,可看出其系列畫作的成形軌跡,他分享到:「2003年開始專職在繪畫,一開始很惶恐,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向去創作。不過因為工作這幾年下來,見地有所不同,我開始喜歡上年輕時不太喜歡的印象主義,現在主要採用印象主義的方法在作畫。之前和太太到各地去遊歷,回來後便用印象主義的方法畫了一系列的風景畫。」

移居上海後,他在繪畫風格及技法上,有了一些轉變。「到了上海後,和上海的友人、藝術家有很多交流,他們會疑問我為什麼還要繼續用印象主義的方法作畫?我自己也開始思索,繪畫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把美好的風景再度呈現,難道就是繪畫的本質嗎?應該不只是這樣子吧?我一直在探索關於繪畫性的問題。在上海時,我也觀摩了很多當紅的中國當代創作,風貌很多,有一大部分是用西方結構去架接到中國元素所得到的一些產物。當中有些作品的作法我不是很同意,因此我也進一步去思索:活在21世紀,要怎麼去表現出我們這個時代,和過去幾個世紀的畫家作品有所區別。」

歷經了一開始的探索之後,譚行健在繪畫性的問題上逐漸理出他自己的脈絡,「我後來慢慢找出一個方向:想從中國文化這個大範疇中去得到養分。我把我喜歡的中國情懷,簡單而言,也可以說是中國趣味的東西,再加上我個人偏好的寫實技法。對很多人來說,寫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,但是我不想放棄我個人很喜愛的寫實技法。在這樣的融會下,寫實得以保留,並放入中國的元素,往往能產生一些新的面貌。」

中國情懷的全新演繹

譚行健在這九年當中,持續透過中國元素的運用,營造出獨有的畫境。最早期所發展出來的中國山水系列,是偏重寫實表現的風景畫,他說:「我的寫實風景畫會借用來自元、宋山水畫的精神與元素,把它放到現代風景畫中。融合之後,看起來像是寫實又不寫實,像是古代風景又像是現代風景,既像西方寫實風景也像中國國畫,呈現出一種魔幻現實的感覺。如果我把這樣的『境』造得很成功的話,那麼它就成為我的東西,不再只是美好風景的重現了。」

太湖石是另一個經常出現在譚行健畫作中的中國元素,「我從以前就很喜歡中國傳統版畫,我發現版畫和我現在的油畫創作有很強大的關聯性。版畫本身有一些限制,它不像繪畫可以那麼隨心所欲,而這種限制的存在,促使得繪畫元素需要更為簡潔。我現在有很多畫作,運用了很多版畫元素,雖然是用油畫去畫出來的,但是想讓它表現出版畫的精神。舉例來說,我很喜歡明代萬曆年的版畫,它通常都是用來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插畫,比如西廂記這種章回小說,都是用木刻版畫來表達。版畫是線性的線條,和西方的透視觀點很不同;我很喜歡這種東西,很純粹,散發強烈的中國味,我特別喜歡把這樣的元素運用到繪畫中搭配花卉。」太湖石被他大量引用到畫作中,逐漸形成一個太湖石系列。這可以說是彰顯懷舊,也可以說是用其個人的新觀點,為中國傳統繪畫發展出新的可能性與方向。

乍看譚行健的畫作時,或許會疑問為什麼會有一些和實際的景不太搭的東西出現,原因正是由於,他所援用的元素都是根源於中國的美感經驗而來。透過這樣的結合,會帶出一種魔幻現實的空間。而這,就是譚行健想要表達的一種對於中國美感的新詮釋。

※延伸閱讀:
以畫會友 惺惺相惜/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與旅滬畫家譚行健(上)
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WE:PEOPLE東西名人》2012年9月號】

本文出自正妹天堂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秀蘭 的頭像
    秀蘭

    秀蘭之天天看正妹

    秀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